-买球的app排行榜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好的家庭,往往没有太多控制欲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21

1

有关控制的故事,我能说很多。

朋友小z跟我倾诉了一个苦恼:

她从小就很喜欢毛茸茸的小动物,一直很渴望养一只猫。

可她有洁癖的妈妈一直不答应,因为嫌弃猫有味道,猫毛还会弄得家里到处都是。

也许是不忍她眼中的失望,小z妈妈的拒绝还保留了一个通道。她说:等你大了,有自己的家了,爱养啥养啥,我到时就不管了。


现在,她早已成家立业,儿子也上小学了,已经达到妈妈允诺养猫的标准了。

最近她看到朋友发的小猫领养信息,童年时的愿望瞬间被激活了,立刻想去养一只。

没想到母亲大人依然强烈反对,甚至拿出了“有它没我,有我没它”的气势。

她被妈妈这个姿态惹怒了,本来只是有一点点想养,现在感觉非养不可了:“我在自己家里养猫怎么着了?我都三十多岁了还不能决定一只猫吗?”于是火速把猫咪请回家。

这只新来的小家伙萌化了所有人的心,特别是她儿子,恨不得时刻黏在一起,她的微信头像也换成了这只小猫的萌照。


而小z妈妈却真的一怒之下不再来她家了,但小z这次也是铁了心就要养猫。

第一天,她很有反抗的快感。

第二天,她忍不住有些担心妈妈了,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第三天,她感觉内心几乎要被愧疚压垮,强烈地感觉对不起妈妈。

她只好把小猫送回去了,但心里很痛苦,整天魂不守舍。

她感觉非常对不起儿子,更对不起自己,但就是没办法不管妈妈的心情。

她沮丧地说:你说,我这辈子是不是就脱离不了我妈的魔爪了?这么多年来,感觉她就没让我痛快过。她几乎每件事都在用一种难受的方式强迫我接受,有时候哪怕这件事是我本来愿意做的,最后也被她这种激进的方式搞得无法感谢。


她毫不怀疑妈妈的爱与牺牲,但也同样感觉到强烈的窒息和压抑。

小z和她妈妈关系的撕扯,映照出众多家庭中隐形的软暴力模式——控制。

在这种控制关系中,双方往往从一开始的“这件事该不该做”,悄无声息地、娴熟地滑向了“该听谁的”的权力之争。

在一段控制关系里,固定动作是压迫与反抗,固定结果是事情有没有解决不知道,解决对方反倒是越来越有必要。最后两败俱伤,关系惨烈,双方固着在这个点动弹不得。


2

什么是需要改善的控制?

本文探索的需要改善的控制关系,是指这种控制已经带来了强烈痛苦感的。

类似《绝望的主妇》里的tom与lynette那样,当tom被问到:“你太太这么强势,你为什么要让着她?”时,tom认真地说:“我知道她喜欢控制,也知道很多事情她并不能控制,但是我会确保:她可以控制我。”

这种“为你,我情愿不自由”的关系,是一种爱的表达,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而真正需要挖出来,重新面对、塑造、重建的关系,则像《致命女人》里的beth那样:从一个个片段中苏醒和站立。

控制这个词,如同空气那般,充斥在我们周围。

宏观上,它可能表现为规则、指令、条例。通过控制,让各项事物有条不紊地推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往往也伴随着控制力的渗透。

在品格塑造中,它更多表现为一种“说服”甚至“洗脑”,一方的观点渗透进入另一方的心灵。

在一段控制关系中,有时,是简单粗暴的“你必须”:

你必须要结婚

你必须要生孩子

你必须要上名校

……

逆否命题同样成立:“你不可以不”

你不可以不结婚

你不可以不生孩子

你不可以去垃圾学校

……

简而言之就是:你必须按我说的做。

或是明学那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3

控制中,痛苦是均匀发放的

被控制的一方的痛苦,我们往往很容易共情到:自尊被碾压的屈辱,不能做自己的压抑,憎恨自己无法挣脱的自我攻击……

久而久之,就是郁郁中不能伸展的一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但发出控制的那方,每天就都在偷笑吗?

非也!

控制的一端也同样痛苦,只是这种痛苦更隐蔽一些而已,有时连事主都察觉不到。

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大家还有印象吗?

嗯,就是那个企图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装进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每天出门都要穿雨靴、带雨伞,所有能包裹的物品都装进套子里,包括脸。

而这是因为什么?恐惧。

“现实世界让他感到心神不安”,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所以他感觉必须要强力控制着所抓取到的一切。

最后,他看似牢不可摧的世界,竟然因一件小小的事就骤然崩塌,他也一命呜呼。


4

为什么人会忍不住去控制?

每一个强力控制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颗焦虑、恐惧、怯弱的心。

世界很危险,随时可能出乱子,而我不要失控。

我控制不了世界,但我能控制我的小天地、控制我亲近的人,来帮助我不用担心、害怕、怯弱……因为我想要他们对我的情绪负责。

假如她们好好执行,我就无需面对这些;如果反对,那就是他们害得我不得安宁。

你必须要结婚。因为不结婚会被人嘲笑嫁不出去,这让我很没有面子。做一个没面子的人是屈辱的,我不要。所以你必须要结婚,避免这种羞愧场景发生,至于和谁结婚我不管。

而另一方呢,“你关心你的面子多过于我的幸福,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此刻,“该不该结婚”这件事本身,反而没有人去考虑了。

因为一个在忙着控制,另一个人在忙着反抗。

这是控制关系带来的巨大伤害:损害双方关系,且夺取最宝贵的注意资源。

假如我们把控制关系,比喻成木偶戏中提线人和木偶的关系。

提线人永远在确保一件事:木偶有没有按照我的意愿走?

木偶执行的所有事情,都在体现提线人的意志。


在这段关系中,没有谁在活在当下,活出了自我生命的意志和自由。

因为他们生命的重心,都不在前方,而在监视彼此。

小z妈妈,每天都要检查:猫送走了吗?

而小z呢,不论是“我要反抗!”的呐喊,或是“我不能让你这么难过”的内疚,都没有真正让自己挣脱出这段关系,反而是捆绑得更紧。

原本需要两个人vs 问题 的事,变成了两个人的权力博弈,解决问题变成了解决对方。一路错过身边真正曼妙的风景,多么可惜啊!


5

如何去改善控制关系?

在一段令人窒息的控制关系里——

如果你是被控制的一方。

请你先吸一口气,想象一个控制事件,感受一下那种熟悉的压迫感。如果可以承受就尽量鼓励自己勇敢一点,不要逃,勇敢面对,沉浸在那种之前觉得无能为力的处境中……

然后清晰坚定对自己说:这种感觉是很难受,但我不是没得选择。

慢慢释放出一些力量和自由感。

然后继续心理建设:

所有人对我的评价,合理部分我选择接受,不合理部分我原路返还。

我理解,你的评判是为了引起我的不安,这样你会感觉舒服一些。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拒绝你的做法。我依然爱你,但同时也可以拒绝这件事情,这件事不是检验我对你的爱的唯一标准。


因为,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责。固步自封的做法,只能让你的自我蜗居得更狭窄。

这一次,我只联结事实,而不再联结你的情绪。我们的自尊同样重要,我不撕毁你的,请你也不要撕毁我的。

我做了我应尽的事情,就不会再纠缠于这件事,因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如果你是控制的一方。

请你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时,提出这几个问题:

我表达准确我的想法了吗?还是附加了很多我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控制?

我可以允许ta拒绝我吗?

如果事情并非原则性问题,我能否努力保持求同存异?

此刻我感觉到的痛,是因为事实本身,还是因为其他?

不用觉得这种练习很搞笑,既然你可以控制我,我为何不能控制自己?与其老想着控制你,不如试试控制我自己?

我们都应该让自己成长为成熟、能自我负责的人。


6

放下控制,让爱自由

让我们回到小z的故事来。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好奇,后来怎么样了呢?

小z故事的最新进展是:

她再次把小猫接回了家里。

虽然朋友说真影响到家庭关系时,还可以再次送回,但她这次已坚定:把小猫当做家庭成员,绝不再送走。

小z妈妈每次送外孙回来,只送到楼下,依然不会进她的门。

但她已没有内疚,她觉得应该尝试接受妈妈的这份不接纳,彼此保持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宁静的幸福。

她们开启了一段新的相处模式。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过: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把这份浪费在控制上的力量,转化成修正自我、走出舒适区的勇气,何尝不是对彼此的慈悲?

因为,剪断一段强力控制的纠结关系,释放出的是两个自由的灵魂。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