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05
01
童年时,我的母亲给我严格的品行与文化知性的教育,当我进入少年期之后,她一直给予我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总是默默地关注和支持。
然而,中国人的母爱总是获得过度的赞扬。有个问题,值得面对:
究竟有多少母亲是不合格的?
比如,不少年轻人有“恋母”情结,这个责任应由他们不合格的母亲来承担。因为特殊的文化历史原因,中国人尤其值得研究“母亲文化问题”。
2002年,北京大学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首次发现: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不仅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而且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出现了“母亲参照效应”。
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
对西方人而言,“母亲”这个概念,并不比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
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
为什么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
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两种自我概念类型。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
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
对美国人来说,母亲属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说,自我中包涵有母亲的成分,母亲是“自我”的一部分。
一个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
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侧内侧前额叶。
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这为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
多数中国人都会以自己的经验来认同这一结论:
我们把母亲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使长大成人了,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
要追究形成这种特殊的“恋母情结”,只能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家庭生活中来进行文化分析,我们今日值得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的母爱才是好的?
02
因为“依赖型自我”与“母亲参照效应”的巨大作用存在,怎样做一个恰到好处的母亲,便显得极其重要。
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母爱问题”。
无论在过去还是今日,母爱需要做到恰到好处,所谓的恰到好处,就是做到理性与温情的平衡。
其实一个人最初、最好以至一生的教师,便是自己的母亲。一个母亲最好的品格,便是“理智的沉静”。
我们来看一个范例。
英国小说家罗尔德·达尔在自传《男孩》和《独行天下》里写道,他的妈妈是怎样以一种貌似冷酷的方式来培养他成为一个绅士的。
达尔幼年丧父,他的妈妈以能干、坚强、慈爱、能保护他又任他飞翔的方式输出恰到好处的爱,从来不会释放过度的母爱。
达尔中学毕业后不愿上大学——虽然只要他肯,牛津剑桥都是囊中之物。
当他把这一决定告诉妈妈时,妈妈只说了一句:”好吧。”
她因儿子的决定失望吗?苦恼吗?无从得知。
达尔考进了壳牌石油公司,半年后被派到东非卖3年石油。
去东非或中国这样遥远的地方一直是达尔的梦想,他当即奔回家告诉妈妈这个消息。
达尔写道:
这就是怀抱“娶了媳妇忘了娘”之怨情的中老年大妈心态。普通的大妈母亲会以控制子女为主要使命,直接介入子女的婚姻生活,为他们的人生大事做导演;
而较成功的职业女性母亲,则会以双重心态来苛责儿媳:一方面爱自己的子女,但未形成爱屋及乌的慈心,另一方面,会以自我标准来批评儿媳,希望他们能够同时胜任妻子、母亲和职业女性的职责。
这些过度的母爱会产生过度代入和干预心理性格,失去了让自己和子女各自独立自由生活的意义。
“家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一切人情文化围绕着家庭这个中心一层层构建起中国文化模式。
如果要有一个根本的破局,特别是要造就新一代的独立自主公民,必须适当调整家庭关系。
如今,家庭文化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将独立自由精神引入中国家庭文化的内涵,是必由之路。
年轻一代的独立,会同时生成老辈的独立心性。关怀与放手,正是恰到好处的张力。
做一个恰如其分的现代母亲,正是中国社会更多一点现代性的开端。
欢迎投稿/留言,期待与你相遇
作者简介:吕嘉健,教师、学者、随笔作家;文章有删改;本文正规买球app排行十佳平台的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