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02
“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
不好好吃饭、抢别人的玩具、总想碰危险物品,大到撒谎、偷东西、厌学、拖延、情绪失控...
哪怕无数次告诉孩子:“这个不可以做、这样是不对的”,但他们依然“屡教不改”,或者一个不良行为刚减少,另一个又冒了出来。
生活的琐碎加上教育孩子时的挫败与焦虑感,你可能会忍无可忍地吼出来,甚至来点“体罚”。
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会被父母的怒气一时制止住,因为担心惩罚;而年龄大一些包括青春期的孩子,可就不再吃这一套了。
我们清楚的知道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但是脾气上头,理智似乎也不太管用。
孩子是有目的地“犯错”
人的任何行为一定是为自己带来益处的,即使这种益处有时隐藏极深、不易察觉。
比如,1岁的孩子吃饭和6岁的小孩写作业。
无数父母数落过自己的孩子,需要追着求着才能吃完一顿饭;也抱怨过孩子需要监督着耳提面命,才能写完作业。
“好好吃饭(好好学习)还不都是为了他自己呀!这种坏习惯对孩子能有什么好处?”
大家似乎已经默认了这些是“坏习惯”,其实不然。这些坏习惯,是在帮助孩子培养“自主感”。
每一个人在童年时,都想象过自己是超级英雄,或者过家家的时候扮演父母(成人)角色。
你还记得小时候做成某件事情,受到父母的称赞时的骄傲与喜悦吗?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这种“我有能力,我有控制力,我可以为自己做主”的感觉。
这种“自主感”带给小小的他/她巨大的安全感。
孩子也许正在用犯错控制你
想获得自主感,父母需要付出成倍的耐心和信任。
1岁左右的孩子挥舞着勺子把饭撒了一身一地的时候,后期打扫卫生太费事,索性直接喂他更省事;
等孩子大一些了,穿衣服歪歪扭扭,不如直接帮孩子串穿好简单方便。
大人们用孩子“他还小,做不好“的理由,抹杀了孩子获得自主感的机会。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请求帮助,父母就直接帮他完成了,孩子会将此理解为“你认为我没有能力,所以不让我做”,他会逐渐觉得被控制、被轻视、不被信任。
此时,孩子会怎么做呢?
他能会选择以“不好好做”“不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自主感:“既然我不能选择自己做,那我可以选择不做”。
所以,父母追着孩子吃饭或学习的时候,究竟是谁在控制谁?
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到底是在培养什么?
孩子行为背后的 “自主感”是内在动力之一,成年人的内在动力更丰富、更复杂。
“自我的动力”是和自我价值感、自我意义、自尊等有关。一是关于自我的动力,二是关于我与他人关系的动力。
最近一个朋友裸辞了,不是富二代、自己也没存款。
我问她哪里来的勇气作出这个决定,她说:“我的工作绩效很好,和同事关系很好,老板也提了给我升职加薪,但我做的不是我喜欢的,我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
”自我价值感“的动力让她勇敢裸辞,孩子也是这样。
如果你看到孩子把一张纸团成一个莫名的样子,沾沾自喜地举到你面前,他是在等你表扬或者亲他一口。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却隐瞒或撒谎,是因为他觉得“爸爸妈妈会因为我做错而惩罚我/不喜欢我/不要我了...”,而不得不这么做。
所以,当孩子的行为让你焦虑担心的时候,不妨去看看他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那是孩子在用行动去表达自己的心声。
当你读懂他内心的渴望时,你就能和孩子一起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他的困难。
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
坏习惯会成为教会孩子自律的契机。
孩子需要机会和空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之后才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行为。
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布雷泽尔顿教授在《给孩子立规矩》一书中有给出这样的建议:
●用“你意识到自己刚才做了什么吗?”来替代“你刚才不该那么做。”
●用“你知道这会给他带来什么感受吗?”来替代“你伤害了他的感受。”
●用“你觉得你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他感觉好一些吗?”来替代“你必须要道歉。”
这些微妙的差异能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信任而不是指责,让他有机会开始学习自我检视和自律。
同时,我们也有机会了解在孩子的认知里,这些事情是什么样的。
因为成人和孩子的解读可能非常不同。
当一个小朋友跑过来瞅着孩子看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有小伙伴想来和孩子玩,好开心”,而孩子会觉得“这家伙想抢走我的玩具。”。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犯错并感到内疚,那他就已经吸取了教训。
父母不要再步步紧逼,保持紧张和严肃,或者时不时把这件事拿出来再教育一番孩子,希望他加深印象。
因为当孩子的内疚、自责非常强烈、得不到缓解的时候,他可能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变得愤怒或者否认自己做的事。
你可能会看到原本低下头不说话的孩子突然发脾气,扔掉玩具,拍打父母,这时你就知道了孩子的内疚已经超出了他可以承受的范围,你可以放松下来,给他一个拥抱,让他知道自己被原谅了。
说到拥抱,有个窍门。
当我们抱住孩子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从他的后背缓缓向下抚摸,直到臀部上方,注意从上到下,不是来回,也不是轻轻拍打后背,这样的拍打会有“好了好了,可以停下来了”的意味,有时会让人感觉你是不是有点不耐烦。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学习,可以告诉他或者和他商量如何弥补,比如写一张道歉的卡片或者做个手工。
你我皆凡人,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孩子,犯错是再正常不过。
相较于成人,孩子“犯错”意味着巨大的成长需求和成长契机,只有不断尝试和犯错,孩子才能逐步认识到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
所以父母可以少些焦虑和担心,先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和他/她的渴望,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陪伴他成长。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