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的app排行榜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如何听?怎样说?高效沟通的方法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18



1.沟通的前提是情感

结婚十年来,小梅发觉自己越来越不愿意跟老公说话了。

小梅说,每次发生了让她郁闷的事情,本来想回家念叨念叨倾诉一下,结果话还没说两句,老公就打断她说:这事你做的不对。你应该…….

然后就是喋喋不休的一大堆道理。

每到这时,小梅就感觉有一个又硬又沉的大铁块“砰”地砸过来,死死地的堵住了她的胸口,让她又憋闷又愤怒。


当两人发生争执时,老公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能不能先听我说完!

然后又是一大堆道理。

慢慢地,小梅什么事情都不想说了。

小梅说,结了婚,怎么感觉比一个人还要孤独呢?

老公也想不明白,自己明明说的都是对的,小梅怎么就一句都不想听?

两人的话越来越少,矛盾越来越多,终于过不下去离了婚。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看不到对方的感受,只顾着说自己想说的,听自己想听的,或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没有对方需要的接纳和理解,沟通变成了指责、讲道理、出主意……只能是死路一条。

因为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是情感。


2.看到和陪伴的力量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跟朋友一起坐出租车回家。

那天她遇到了比较大的困境,整个人非常的低落。

一上车,她就疲惫地靠在车门上,一言不发的缩成一团,好像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

暗黄色的路灯一明一暗地晃过她的脸,她看起来是那么孤单无助。


我轻轻地握住她的手说:我知道你的事情我帮不上忙,如果你需要,我就这样陪着你吧。

她什么都没说,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眼里有泪光。

下车的时候,她用力的呼出一口气,然后拥抱了我,说感觉好多了。

我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好像真的比之前轻松了很多。

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看到对方的感受,真诚地给予陪伴,比说什么、做什么更有力量。


3.带着评判听,听到的也是评判

之前的很多年,我都觉得爸爸是个把他自己的脸面和尊严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

我小时候常听他说:你将来不要指望我,我是不会舍弃我的脸面去求人给你找工作的。

大学毕业时,别人的父母都是在想尽各种办法给孩子找工作。

我知道一切只能靠自己。

我后来在外地工作成家,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几次。

每次回家跟爸爸短暂地相处,都经常听他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本事,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我觉得他是在拐弯抹角地说:你不够好,让我脸上无光。

因此我们的关系一度很生疏,我甚至很怕见到他,我觉得他看我的表情,都充满了失望和压抑的不满。


这种状态直到我开始自我成长之后,才渐渐好起来。

去年,爸妈来我家住了几天。

有一天,爸爸突然说,他觉得这辈子就只是对我有愧疚。

他说,如果当年他帮我找了工作,可能我今天会过得更好一些。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还是觉得我过得不好,还是觉得我不够好。

我马上安慰他说,我很好,叫他不要担心。

现在想起来,他想说的其实是:我为没有尽力帮你而后悔。跟你的幸福相比,我的面子真的没那么重要。


为什么当时的我听不出来呢。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仍然觉得爸爸还是那个把自己的脸面和尊严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人。仍然觉得他需要的是优秀的、能为他增光的女儿。

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评判,让我没有办法听到已经改变了的爸爸,真正想要对我说的话。

所以,如果我们看不到头脑中的评判,就会把评判当事实。

那我们听到的,也只是大脑中评判的投射啊。


4.要沟通,不要发泄情绪

朋友霞姐和女儿小丽的母女关系一直比较紧张。

前几天,已经成家的小丽,回娘家住了一天。

霞姐虽然身体不舒服,还是给女儿做了饭。小丽吃完了饭,就躺在床上玩手机。

霞姐看着女儿越来越生气。

终于她忍不住了,大声的斥责小丽说:你怎么一天到晚老躺着?就不能出去转转?

小丽叹了口气说:又来了。

母女两不欢而散。


后来霞姐说,前些天小丽体检,身体状况不太好。这让她非常担心。

所以她看着吃完饭就躺着的小丽,觉得她根本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又生气又着急。

而小丽说,妈妈总是因为各种事情指责她,她其实并不想回家。只是妈妈身体不好,她又放心不下妈妈,所以又想回去看看她。


可是一回家妈妈就对她发脾气,真的让她又无奈又委屈。

如果我们能看到她们情绪背后的语言,就会发现母女两真正想对对方说的是:

女儿,我很关心你。老这样躺着对身体不好,妈妈希望你多些运动,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妈妈,我也很惦记你。我希望你照顾好自己,相信我,我能处理好自己的事。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沟通,其实只是发泄情绪。

情绪化的表达,不但不会让对方听到我们真正在想什么,还会让关系越来越远。


5.沟通是70%的情绪 30%的内容

每一天,我们都要说话,也需要听别人说话。

倾听和表达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和周围的人的相处方式,决定了关系的紧张或融洽,也决定了我们幸福或者痛苦的感受。

因为常常意识不到什么是正确的听,也不知道怎样能正确地说,所以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

为什么两个人一说话就吵架?

为什么别人总是误解我的意思?

为什么我说什么对方都不肯听?

为什么他宁愿相信别人,也不相信我说的话?

……

人与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才是内容。

情绪不对,动机不对,意识里有评判……听到和说出的内容就会扭曲。

我们需要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觉察自己是不是又生出了评判......

因此倾听和表达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6.先做那个会正确表达的人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我们觉得自己在表达,而对方根本听不到的时刻。

有没有可以让彼此沟通变得顺畅一些的方法呢?

—首先,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先暂停,不要再着急说什么。

—其次,做深呼吸,把意识拉回到当下,以免被升起的情绪带走。

—然后,用书面的形式,向对方做正向的表达。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对方说,我听到了你的焦虑,我猜你是在为我担心。

并不是因为你哪里做的不好,我只是需要发泄情绪而已,不要为我担心。

我们要学习先做那个会正确倾听和表达的人。

不管是暂停、深呼吸、或是用书面的形式正向表达,其实都是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去看到和理解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样我们也会比较容易听得到对方情绪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爱和关心。


7.如何听,怎样说?

在成长的路上,很多人都想找到迅速改变的法门。

而这世间再好的法门,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修炼,才能落到实处。

表达和倾听就是我们最容易忽略,也是最方便开始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个习以为常的当下,去觉察和检视自己,就会发现每一次的沟通,都是练习更好的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为此,我们需要常常反观自己:

当我们听的时候,

有没有觉察到自己脑中不断浮现的评判?

能不能忍住想要表达自我的欲望,就只是认真的听对方说什么?

能不能放下那个顽固又自大的“我”,只是感受对方的感受?

当我们说的时候,

有没有觉察到我们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用的是不是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

我们是在表达情绪,还是真的在表达不攻击、无偏见的内容?


成长无捷径。

所有的变化,都从此时、此刻、脚下的这一步开始。

愿大家都能从最日常、最简单的事情里,练习和成长。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