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09
作业期限在星期四晚上的 23:59,今天才星期一,还早啦。
咦!突然就星期三了,好像该来做作业了,可是好像还是没有灵感,不如等睡醒之后再来做吧。
对于该完成的事情,我们本来就会有先后顺序的调配与取舍,但倘若一味推延应该要完成的正事时,便会形成「拖延行为」。
以下这些拖延行为,你有觉得很熟悉吗(中箭):
•同时接下太多任务,无法一次完成而导致拖延
•以为自己还有时间,晚一点再做也没关系,结果到截止前才开始动工
•当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出现,就会先放下手边的事,结果忘记自己还在进行的任务
•对于有压力的事,能拖就拖,宁可一直拖延来逃避,就像是⋯⋯文章就是写不出来啊啊啊啊啊qaq
拖延行为对大家的生活造成许多不便,像是在小组报告遇见会拖延的雷队友,真的会觉得很崩溃。既然拖延行为这么让人讨厌,我们到底该如何解决呢?要解决拖延行为太困难了。
曾有研究在探讨「拖延是冲动的演化副产物」——研究指出拖延、冲动皆与成功追求和权衡目标的能力有关,也可以这么解释:当我们被冲动驱使追逐眼前利益时,我们很容易就放弃了那些远期目标,于是就开始拖延了。
而除了演化上的因素,造就拖延的心理也可能来自其他原因,就让我们娓娓道来吧。
追求完美反而裹足不前?
读者们在看到完美主义时,或许会觉得这个原因很奇怪、很难把拖延行为连结到完美主义。可能有人会想说:既然都是完美主义了,怎么还会拖延呢?
如果带着追求完美与精准确实的心态将事务完成,结果通常挺不错的,但是这些「完美」是怎么来的呢?「完美」的评语通常来自于他人眼光与自我评价,而追求完美者的纠结点在于:要不就做到最好,要不就不要做,可是要做到毫无缺点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行!)
在完美的眼光下挣扎、被所谓的十全十美绑架,什么都不去做,就只会停滞在原点,试着往前踏出一步,虽然过程不是那么容易、前行的步伐不大,但是里程数也渐渐在累积了。
不要执着于完美,先踏出第一步吧!
把时间可视化,让时间的感觉具体化
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很可能遇到以下两种问题:一是不知道要抓多久的时间,以为自己只要花 3 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却要花了 5 小时才完成;另一是不知道截止时间已近在眼前,有时候拖延一下,不小心就只剩下 2 小时了,这时候才开始紧张就来不及了呀!
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对于规划自己的时间其实并不熟悉,那么,这该怎么解决呢?可以尝试提前预估自己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一方面可以控管自己的效率,同时了解自己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任务。除此之外,同时将计划可视化、物象化(例如使用行事历做纪录)也能够将时间呈现眼前,进而让自己知道所剩时间其实并不如想象中多。
将时间用可视化方式呈现,可以让你更明确知道剩下多少时间。
任务太大块、无法一口吃,那就多切几刀慢慢吃
接下的任务范围过大、不知道该从何开始时,可能也会让我们却步、逃避,总是要在时间逼近时才要动作,偏偏这时再来后悔就来不及了。那么,不如分割这些压力吧。就像在夜市买了好多好吃的小吃,很想要马上吃下肚里,但我们的嘴也就这么大的空间,总不可能一口吞下吧。
而我们的任务也是这样,就像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侯,不知该要从何写起,就先分段列出各个想告诉读者的细项,再逐一击破,文章就生出来了唷!
前段提到将计划可视化、物象化,除了能够将时间呈现眼前之外,任务一一被列出时,还能对自己规划的任务做复习与整合,同时帮助记忆、知道自己该做哪些事情。不过到底是手写行事历好,还是用 app 记录比较好呢?无论使用哪种媒介进行记录,重要的还是整合与复习,才能够记下自己当下应该要完成的事。
如果觉得任务太大,那就切成小块的再逐一击破。
大家都会拖,但怎么面对很重要
还有些人之所以想要拖延,是因为觉得拖到最后一刻比较有灵感,总要到期限之前才会灵感大爆发。面对期限的恐惧、紧张很有可能让肾上腺素爆发,但是,实际上是否真能做得比较好也不一定,因为最后的成果也只是当下能完成的「最好」,不见得是我们真正能做到的「最好」。除此之外,就像上面提到的完美主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动工完成,拖延者可能就更有理由解释自己做得不够完美是来自于时间不够充分。
所以在面对自己拖延行为时,尽管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不过只是一味因为焦虑而想要逃避,让自己的状态停滞不前,就完全不会有所改变,真的想要解决焦虑,不如勇于尝试,真正实践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你是不是也总在拖延与后悔中挣扎呢?与其花时间思考该如何合理化自己的拖延行为,不如试试往前踏出一步。在我们学会走路之前,也一定经历过跌跌撞撞,就连现在学会走路了都还是有可能会摔倒,没有人不跌倒,但如何面对自己的跌倒才是更重要的,也可以造样造句:
没有人不拖延,但如何面对自己的拖延才是更重要的!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