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27
作者 | susan harter
编译| mints
▼
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usan harter花了20多年时间研究自我和自尊的发展,写了大量和自尊有关的文章。她认为,孩子的自尊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父母对婴幼儿无条件的支持和积极关注。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不会因为孩子表现优劣而有所不同。这种爱和支持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支持和鼓励,而且是打心底里认为孩子是有价值的个体。父母会让孩子知道:父母欣赏的是这个独一无二的他/她,而非优点或缺点。
具体来说,这些能够让孩子获得高自尊的父母:
1)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不盲目的过度保护。比如,父母自认为孩子无法完成某事,于是自己为其代劳;
2)不会和用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不在某些具体事情上和其他孩子进行,也不会给孩子贴上差劲、没用、胆小等贬义的词汇标签,因为这种标签本身就是比较的结果。
3)在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时候,不会以关系威胁孩子。比如: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语。
4)除此之外,无条件支持和积极关注还包括倾听。因为倾听可以最好的表达你对孩子观点的重视,家长们往往会只顾教育孩子,说太多而不去考虑孩子是怎么想的,这就是说教了。
susan harter认为,无条件支持和关注可以提高自尊是因为——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会内化积极的关注——他们会用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赞赏自己,给自己鼓劲,在内心拥抱自己。
二是,孩子8岁之后,需要在和集体/社会互动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能干、令人满意的。
susan harter强调,孩子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他们在那些自己觉得重要的领域获得胜任感、觉得自己有能力,就可以产生整体的自尊感。
harter举了一个例子,两个智力水平相当的小孩,一个擅长运动一个擅长社交,但是一个自尊高,另一个自尊却很低。其原因是,那个自尊低的小孩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擅长自己认为重要的领域,另一个自尊高的小孩会觉得,自己在不重要的领域表现差一点也无赶紧要,因此不会影响到自我评价。
细想一下,对于孩子而言,某个领域的重要感从何而来呢?
一是内化了父母/老师的看法。比如父母/老师天天和他念叨考试很重要,他也就把这种看法内化了。
二是自身投入的时间。这点很好理解,对一件事情付出越多,就越倾向于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否则,为不重要的事情付出了太多时间,就会在内心中产生矛盾,即,心理学所说的认知失调。
三是内化了大众传媒的观点,或者说是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比如说孩子天天在电视上看到女生要漂亮减肥,整容之类的东西,就会觉得身材、外貌对他们很重要。
三、结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孩子无论在哪一方面技有所长,将来都能够发展得好。而且,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擅长同一件事情。
通常而言,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某一科成绩不好,就会一直在小孩面前强调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周末还让孩子参加补习班来补课。但是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这门这么重要课程上付出这么多,自己却学不好,自尊就会受到打击。相反,如果父母支持孩子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面投入更多,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小孩的自尊就会提升,他就会有自信去面对所有困难和挑战。
欢迎投稿/留言,期待与你相遇
ps:译者mints,图式治疗取向心理咨询师。咨询预约微信mintschen. 本文内容转自公众号:心理学空间网,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正规买球app排行十佳平台的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对所有资料来源方、原文作者表示由衷地感谢和敬意!(如果涉及正规买球app排行十佳平台的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正规买球app排行十佳平台,我方将在24小时内撤销版面,电话:010-6477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