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的app排行榜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生命进化的目的之一是战胜创伤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26



什么是创伤

你有没有过不小心切破手指的经历?

刚切破的时候,并不会痛。这是给你时间来处理这个伤口。

随着时间的过去,手指的疼痛感会越来越明显,仿佛你现在才明白自己手指的神经系统的存在,那如灼烧般的感觉如潮水一波一波袭来,无穷无尽。你的大脑不断被这种疼痛感刺激,以至于无暇分心去做别的事情。

而那只疼痛的手指始终被你以特殊方式放置,你再不敢像以前那样甩来甩去,也再不敢去触碰什么,甚至一个姿势的变动都会带给你钻心的疼痛。

这就是创伤的感觉。

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挫折与伤害,给我们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打击,如果这种打击我们可以抗过去并恢复,我们会比过去更有能力。如果我们没有抗过去,那么打击造成的伤口就会一直存在,并不停疼痛。——我们把它定义为创伤。


创伤分为生理创伤与心理创伤。(注:本文后面提到“创伤”一词均指“心理创伤。”)

有时候,不需要划破身体,我们也可以制造出那种疼痛的感觉,这就是“心理创伤”。这很简单,当课堂上你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老师给你一个轻蔑的眼神,你就忽然一下被刺痛了。拳头会紧紧缩成一团,身体也变得僵硬。好一会儿,你才能挺过去这种感觉。

这相当于你被打了一拳或锤了一下,有点疼,但是过了一会会好。但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些事情,给你的感觉不是一般般的疼,也不会一天两天能好。


比如:失恋。

你最爱的人离开了你,这感觉就像身体被撕开了,一部分东西离开了你。裂开的部分每天不停地滴血,每一滴血液里都流淌着你们以前美好的回忆。你会没有一丝力气,眼睁睁看着那些血液流干,而疼痛感却始终没有减退。

这就不是一个小伤口了。

对人类而言,小的伤口可以不用处理,自己就会慢慢愈合。但是大的伤口可不会这样,很难自己变好,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给予帮助。

但这种帮助如果没有出现,本能的自我保护系统就会把这个伤口给包裹起来,存放在一个不容易被碰触到的地方,留待以后解决,这个方法叫做遗忘。遗忘的最终目标是要被唤起,把伤口给处理好。

神奇的自我保护系统为了防止你忘记这个事情,会偶尔地提醒你一下。你会在生活的某个时刻,心中突然一痛,却不知是什么原因……。身体既不希望创伤妨碍你的生活,又不希望你把它忘记。

这只是心理创伤的一种。实际上创伤有非常多的种类。


我一直记得一个学生,他父母离婚后被判给妈妈,但妈妈再嫁后一直把他寄养在姥姥家。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过年才能见到妈妈。他一直盼望着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终于,在他快毕业的时候,妈妈答应了把他接走一起生活。

那是一个下午,他愉快地和老师们告别,因为今天妈妈想亲自接他放学回家,养父开车在校门口等着。其实他家离学校走路只要半小时,但是妈妈内心觉得这些年对不住这孩子,坚持要接他。

短短的回去路上,另一辆车与他们相撞,养父当场死亡,妈妈到医院一小时后死亡,而他安然无恙。

——如果你是他你会有怎样的内心感受?

他是我隔壁班的学生,事情过后不久那一届学生就毕业了,听说他后来到了县城上学,我就再不知他的消息了。

那时候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创伤方面的知识,现在我可以大概推断这个心理过程:在车子相撞的那刻,他的内心世界刹那间也会变成碎片了。他无法完整地回忆起那件事情,因为巨大的心理冲击在那瞬间将他的感觉撕裂了,他只能以碎片的方式回忆起当时的事情。假如他尝试把整个事件串联起来恢复完整,他无法承受这个痛苦。

甚至连碎片也不会有,他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他的感觉器官在那一刻会把所有信息屏蔽,就像人会进入休克状态一般,防止巨大的创伤将人击垮。然后,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需要慢慢面对这个事情,这很难,他可能会产生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叫创伤后症候群)。


ptsd的原理是:巨大的不可抵抗的危险击垮了人的自我保护体系,体系中的每一个功能都失效并与系统的连接中断,并且维持在当时的危险状态,收不到恢复安全的信号。这个现象叫做“解离”。

他可能对当时的事件有清晰的记忆,却没有丝毫的感受。也可能对事件没有一丝记忆,却有强烈的情绪感受。他可能走在平静的街道上,却突然感觉身体被撕裂。他可能看着电视,却突然涌现出爸爸妈妈被撞击后的脸。他的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不再是一个协调统一的体系。

同时他的认知也彻底被打破,人生失去方向与意义。就像一棵正在生长的小树,突然被砍断了。那些正在去做的事突然被终止了——读书、和妈妈一起生活。

这些未来将要进行的事情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按道理这些不应该消失。他会怀疑自己是否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或者自己是否是真实的。

最后,他会反复地冲突创伤那天的事情:放学、坐车、车祸……他的内心一直希望能够改变那场车祸,于是不断重复创伤场景。同时不断体验当时的感受:恐惧、痛苦、绝望、自责……而生活的其他体验变得非常遥远。

如果你或周围的亲人有类似现象,可能就是ptsd。ptsd不一定都是被某一巨大创伤所引发,如果长期生活在痛苦的环境中也会产生。


我出生于80年,我记得当时有很多父母喜欢打孩子。上学的时候我记得有个同学经常被他家人打得鼻青脸肿来上学。我的父母比较溺爱我,但他们也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当时老师体罚学生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我还记得有个邻居家的孩子经常被打得鬼哭狼嚎,半夜里方圆几里的人都能听见那孩子在不停哀求:“我不敢了,我不敢了,我不敢了……”我父母也在窃窃私语:“这打得也太狠了。”但谁也没去劝阻。

我不敢和那个孩子玩,他非常冷酷。对一个小孩而言,他一定有许多恐惧、痛苦、无助的情绪感受。但是这些情绪小孩子没有办法处理,他的自我保护系统只好把情绪感受功能给屏蔽了。这就是他变得冷酷的原因。这和ptsd的症状是一样的——失去情绪功能。

其他的症状也会有,他的家庭环境是危险的,他可能随时会被打,危险不知什么时候会降临。那么他的神经系统始终处于危机状态。这些孩子要一面与伤害他们的人保持亲密,一面要防止那些人伤害自己。

所以这些孩子的认知是破碎的,他们无法理解别人究竟是要保护自己还是要伤害自己。他们会把所有对自己好的人都当作要伤害自己的人。

同样这些孩子长大后会不断重复伤害事件,他们既可能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内心也始终活在创伤的场景中。这些都是ptsd的症状。

如果社会能在儿童保护方面多投入一些关注,去调查、研究,宣传儿童保护的重要性,就像对戒烟、对雾霾的投入那样。将来我们社会的犯罪率、生病率、交通事故率、物资浪费率等都会大大下降,社会生产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付出最少回报率最高的一件事情。

ptsd的症状还有很多不同的发展变化:精神分裂、反社会人格、边缘人格、多重人格、自闭症、抑郁症……等都和创伤有关,所以我喜欢“创伤症候群”这个翻译。


02

创伤的治疗

ptsd需要专业的心理创伤咨询师进行治疗,有很多治疗流派与理论,作者推荐看《创伤与复原》、《身体不会忘记》这两本书。

治疗创伤首先需要满足的前提是安全感。

我们只会把伤口暴露给信任的人看。创伤者虽然渴望治愈创伤,但会害怕创伤没有治愈反而被二次伤害。与他们交往时,咨询师会被反复考验是否值得信任,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久。

只有创伤者感到安全后,他才能够去处理过去埋藏的伤口。所以咨询师需要稳定的人格、专业的知识技能、完善的支持体系与坚定的助人愿望。

在这个前提被满足的条件下,创伤者可能会经历以下过程:(本过程为作者自己总结)

否认。大部分创伤者开始来咨询并不是因为了解自己的创伤而前来咨询的,他们或者因为家庭不和,情绪问题等前来。咨询的目标也是围绕这些而展开。他们一般意识不到自己的创伤。

控制。在咨询过程中创伤的表现会慢慢浮现出来,创伤者会出现怀疑、恐惧、愤怒等情绪,并认为这些是咨询师造成的。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咨询这时候可能就会结束。

直面创伤。创伤变得越来越真实,以前生活的意义全部丧失了。创伤者再次回到过去的创伤事件中。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创伤者不停在创伤环境里追寻自己存在的意义,直到接受创伤事件,并为失去的一切哀悼。

重建连接。在探索创伤的过程中,创伤者把过去关闭的感觉系统再次打开,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把感觉系统与神经系统进行统合,把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进行统合,再次建立自我保护系统及存在意义。

这些过程并不会按着时间顺序逐步进行,它们可能会反复、会倒退。比如在创伤重现阶段创伤者如果发觉咨询师不可靠,那么会退回控制甚至是否认阶段。需要再次建立安全感后再进行创伤重现。


03

创伤的意义

1、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创伤

当宇宙诞生的时候,创伤就诞生了。

甚至可以说创伤创造了生命。正是因为各种化学元素不断地碰撞,产生了有机物,有机物产生生命体。同时大自然又设置各种考验,未通过考验的生命体被淘汰了。

创伤就像一道挥舞的鞭子,不断驱赶着生命前进。停留就是死亡,必须得不停进化,不断前进。

生命进化的目的之一是战胜创伤,从早期的生命体到人类,都在想方设法避免创伤,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早期的方法是大量繁殖,增加生存率。后来的方法是让个体变得强壮,能保护自己。再到后期的方法是互相帮助,共同对抗创伤……

无奈的是,创伤也在进化。

早期的创伤是环境的恶劣,如气温升高或下降,地震火灾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来的创伤是生物之间的捕食。等人类站到食物链的顶端后,最大的创伤是来自同类之间的相残。

自文明曙光以来,人类造成83%的野生哺乳动物和50%的植物灭绝。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第二次世界大战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合计死伤1.9亿人。

大自然用无形之手,既要促进生命的发展,又要限制生命的过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过去我们应对创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拼命逃离创伤,一种是和创伤搏斗。这对应着我们家庭的两种教育方式:第一种方式对应的是包办溺爱,不让孩子面对创伤。第二种方式是冷酷无情,主动制造创伤给孩子去适应。

现在我们有第三种方法,就是提高孩子对创伤的抵抗能力。

首先父母和孩子建立高度的信任感,也就是父母不会主动给孩子制造伤害,让孩子觉得父母永远是可以信赖的人。

其次是不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保护范围内接触一些危险事物,这是在锻炼孩子解决创伤的能力。

这个能力有一个过程:了解创伤、感受创伤、治愈创伤。经过这番过程,孩子就像打疫苗一样,对此种创伤有了免疫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经历各种可控创伤。不断地去了解、感受、治愈各种创伤,不断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

这就是现在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一是父母永远是保护孩子的。或许有人会问,那创伤从哪里来?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创伤,不需要父母专门去制造。

二是父母的放手程度,很多人难以把握。这需要父母比较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根据自己孩子能力制定,而不是凭自己主观判断。

最大的困难在于:父母被自身的创伤所困扰,无法对孩子施加保护以及无法判断孩子能力情况。这个问题叫做“家庭创伤”。


2、心理治疗角度看创伤

长久以来,心理创伤被当做一种疾病看待。因为它给人造成痛苦并影响人的生活功能。同时,“创伤让我变得像一个废物”这种观点也让创伤者觉得自己对生活无能为力。

确实,严重的心理创伤如精神分裂、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让人时刻处于巨大痛苦之中。他们时刻恐惧着、痛苦着,觉得自己是不属于人类的怪物,认为社会上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

假如我们把这些现象放在一个更大的视角来观看。在我们的艺术史与宗教史上不是一直在描述这些现象吗:人性中的天使与恶魔、痛苦与罪恶如何得到救赎、理想中的极乐净土如何到达……等等。

因此我不赞成精神科医生仅仅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切除额叶也好、改变神经递质也好,改变激素水平也好,即使能解决痛苦,但是也消灭了人性中的创造性与丰富性。即使不考虑身体副作用的影响,药物也只是抑制问题,但不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我们不可能消灭创伤,也不能把创伤给藏起来。我们需要正确领会到创伤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有没有正确对待过去岁月中那些创伤事件?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表现是莫名的被迫害倾向,他们总是说自己被跟踪、被监视、被下毒、被迫害。周围人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根本没有人这样对待他们。

但这是一般人的感知角度。前面说过创伤患者生活在和我们不一样的时空中,他们一直停留在那个受到创伤的场景里。

如果你们去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族史,五代之内一定会有一个甚至多个重大创伤,一般都是涉及到人命的创伤。不知大家是否相信基因是有记忆的这个说法,反正我会看到遗传性精神分裂患者,他们似乎天生带着创伤的记忆,仿佛他们生前被残酷地虐待过。

在过去的岁月里,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人被迫害过、被杀戮过、被残酷虐待过。这些人所受过的痛苦似乎已经被埋没、仿佛没有发生过。

但是基因不会忘记这些残酷的事情,它们被编码记录下来,并在某些人身上重现。仿佛在提醒世人们:“看,不要忘记这样的存在。”遗憾的是,这些人大多数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他们的命运一如既往。

在普通的新生儿中,也有一部分似乎天生就对创伤非常敏感,称之为“玻璃心”。他们似乎更容易不安恐惧,对挫折打击有更强烈的反应。我们称之为“敏感体质”或“创伤体质”。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更多温暖呵护,否则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无论我们医疗条件多么先进,产前检查多么完善,都无法阻止“创伤体质”婴儿的出生。无论我们社会体制多么完善,法律多么健全,也无法阻止“创伤事件”的发生。唯有我们正视创伤,创伤才会转化。

前面我们说过治疗创伤有四个阶段:否认、控制、直面创伤、建立连接。

如果创伤被否认与控制、就无法直接进行表达,而是以其他方式进行间接表达——就是我们社会中不断出现创伤事件。


04

创伤转化

当创伤事件被正视后,会有一系列的痛苦,这个过程非专业工作者无法处理。因为痛苦的情绪会被传递,其周围人都会感受到同样强烈的痛苦。

大概这就是在社会层面创伤无法被正视的主要原因。

在个体层面,创伤如果被处理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创伤被重新处理后,原本碎片化的记忆逐渐变得完整,过去的部分与现在的部分重新进行连接,情感功能重新丰富起来,我们的感觉功能也变得完整

与之前相比,创伤者既拥有过去的感受,也能拥有现在的感受,两者同时兼容却互不排斥。这意味着创伤者的感受在深度与广度上将比一般的人更高。会比一般人对危险的预知能力更灵敏、对信息的整体把握更完善。

这意味着创伤者可以拥有更完善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大概也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即使是卑微的自己,在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上,也希望能保护自己和家人拥有一片小小的幸福。


————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