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的app排行榜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别再勉强自己做“好人”了,做一个真实的人吧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05


1.朋友小a最近有点烦。

前年,老家的表弟突然打电话说要借钱急用,一星期就还。

在小a的印象里,表弟职业稳定、做事靠谱。而且,从没找她帮过忙。

虽然这笔钱对小a来说数目也不少,但是想到表弟是个可信的人,他遇到困难自己也应该帮一把,最终还是借了。


一星期过后,表弟打电话来说,事情有变化,一个月后肯定还。

小a想,周转不灵也是正常,表弟能及时打电话反馈情况,还是让人很放心的。

一个月后,表弟又打电话说,得过两三个月才能还。

小a想,帮人帮到底吧,谁还没个钱不凑手的时候。再说钱都借了,别再伤了亲戚感情。

半年过去了,表弟的电话越来越少。

小a也渐渐沉不住气了。尽管不好意思,她也开始主动给表弟打电话催款。每次表弟都说,快了快了,再等等。

就这样一拖再拖,一年多过去了,表弟不再说“快了快了”,而是说自己现在很困难,确实还不了。


小a的心情也从最开始的信任放心,到后来的怀疑不安,再到现在的愤怒委屈,她觉得自己内心有两个声音不停在打架:

一个声音说:“我也很需要钱啊,管他什么亲戚情分,即使撕破脸,我也一定要把我的钱要回来!”

另一个说:“表弟遇到了困难,你这个当姐姐的帮帮他怎么了?你怎么这么自私?怎么这么没有人情味儿?!”

小a就被这两个声音撕扯着,一会儿怒火中烧,一会儿又被当头浇一盆冷水。

小a很无奈地说,本来以为能给别人帮个忙,皆大欢喜。现在发现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是好人也没当成,钱也要不回来。我以后再也不会借钱给别人了。


2.1995年的春晚上,有一个至今都让人印象深刻的小品《有事您说话》。

90年代的中国,交通资源还非常紧缺。那时能买到卧铺票,在很多人眼里是“有本事”,“有关系”的象征。

普通工人郭子,因为总能帮人能买到难买的火车票,在外人眼里就是这样一个能人。

郭子对待同事邻里既热情又热心,他的口头禅就是:“有事您说话!”

因此不只是买火车票,不管谁家有大事小情,都会找他帮忙。

郭子在外春风得意,是人人夸赞的“好人”。


而关上家门,妻子对他非常不满。

因为郭子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厉害的关系,每次帮别人买火车票,都是自己带着铺盖马扎在火车站整夜排队的结果,有时甚至还需要自己搭钱买高价票。

郭子成天到处揽事儿搭钱的行为,给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婚姻岌岌可危。

最后,当郭子又揽来了根本无法做到的大麻烦时,妻子终于爆发了。


面对愤怒的妻子,郭子满腹委屈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你以为我愿意这样啊?

你看看现在,人家大小有点本事都在忙活,这个开公司那个当经理,这个有文凭那个有关系。

我有什么呀?我是要啥没啥呀!

我要再不上赶着给人买两张火车票,谁瞧得起我呀!


3.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些情况:

• 即使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也不能说“不”。

• 即便心里很不情愿,也无法拒绝别人。

• 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别人,不做就会心怀内疚。

• 为了“帮别人”,宁可牺牲自己,甚至家人的利益。

可是我们也常常发现,自己这个“好人”怎么越做越委屈,越来越做不下去呢?


每一个人的内在,都会分为真实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部分。

真实自我,是不被身份、规则、道德限制的,内在真正的需求,是“真正的我”。

真实自我,想要满足的是“我的需要”。

社会自我,是一个人根据社会的期待和需求,调整形成的社会认知和形象,是“社会期待的我”。

社会自我,想要满足的是“社会的需要”。


一个孩子刚出生时,是全然的“真实自我”。

所以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不舒服了就要哭,高兴了就会笑。一切随心,没有顾虑。

随着慢慢长大,“社会自我”的部分被家庭、父母、学校、社会的规则信念训练的越来越强大。

我们会越来越看重“社会自我”,并把自我价值附着在社会价值上。比如职位、权力、地位、财力、人脉……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逐渐忽略了“真实自我”的需求。

因此成年人追逐名利,获得了“社会价值”,却发现自己快乐不起来。

这是因为他们内在“自我价值”的部分,并没有得到满足。


4.就像小品中的郭子:

正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我要啥没啥),

所以才需要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填充他的社会价值感(我要再不上赶着给人买两张火车票,谁瞧得起我呀!)

而这个时候的他,即使得到了某种想要的社会价值(郭子能买着火车票,真有本事!)

也并不真的开心(你以为我愿意这样啊!)

因为当郭子用牺牲自我利益的方式去填充社会价值时,他内在的“真实自我”感觉到了委屈和不舒服。

而对于小a,当表弟违约不能还钱的时候,小a的“社会自我”试图合理化这个损失,而她的“真实自我”则并不能接受,所以她会感觉到又愤怒又纠结。


5.那么当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是内疚感。

相比较自己的“委屈”“不舒服”,我们更难面对的,是内疚感。

因此当表弟找小a借钱时,她明明自己手头也很紧张,却仍然咬紧牙关把钱借了出去。

因为不借钱会带来不能承担的内疚感-“我怎么能见死不救?”“我是个自私自利的坏人”“他肯定会还的,我怎么能这么不相信他?”……


其次,勉强自己做“好人”的背后,都有“我需要别人认可我”的期待。

因此我们会觉得“如果我表现的自私、让别人失望,那他们就会不喜欢我,讨厌我。”

而具有社会属性的我们,是多么害怕自己不被周围的人接纳,多么害怕自己被人讨厌啊。

所有这些担忧和顾虑,最根本的原因其实还是自我价值感不足。

因此才试图从社会价值感中获取认可,所以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


可是这种方式,又加重了自我价值的匮乏。

使用自我牺牲从外界得到的认可越多,我们的内在就会越委屈不平,我们会越来越相信:

“如果我是自私的,他们就一定不会喜欢我。”

“我没有资格被爱,除非我愿意牺牲自己。”……


6.那么,怎样才能增加自我价值感呢?

首先,我们要看见和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去压抑和忽视它。

而真实自我的前提,是我们有能力面对和悦纳自己所有正面、负面的部分。


其次,我们需要增加内心的力量。

当我们接受自己、喜欢自己,真的相信“我值得”,就不会依赖外界的反馈来肯定自己,更不需要用讨好、牺牲的方式来获取价值感。

此时,我们为别人所做的一切,才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没有期待的。

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别人的需求呢?

比如同样是借钱这个例子,主持人老梁曾经说,如果有人找我借钱,我会先评估一下:

假使对方不是向我借,而是向我要,我能不能给他?能给多少?

如果我觉得即使是找我要钱我都愿意给,我就会借。

如果我觉得他要钱我不愿意给,我就不借。

这些年老梁用这个方法,既没有损失朋友情谊,又避免了不能承受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待别人的需求,原则应该是这样的:

·在我的能力和意愿范围内,我愿意满足你,不需要你回报。

·在我的能力和意愿范围之外,我会首先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问心无愧的说“不”。

那么你呢?

你是选择继续做一个委屈自己的“好人”,还是做一个快乐真实的人呢?

希望大家都能够看向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