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03
01
生活中,我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
一个人越是单纯、善良、好说话、替别人考虑,就越不容易快乐。
这个快乐指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不仅仅是否爱笑。
有的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很爱笑,但不代表他们真的开心,笑和发自内心的快乐还是有区别的。
十几年前,我在看《士兵突击》的时候,有一句台词让我触动很深。
“这么多年,我见你真伤心过,没见你真开心过。”
这句话真的很形象地展现了那些善良的,类似电影《芳华》里刘峰式的好人们在生活里的一种状态:
他们真的很有亲和力,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但你也真的很少看见他们发自内心地开心过。
02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对别人的好是以阉割自身欲望为代价的。
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人们不自觉地对欲望会有一种偏见。似乎一个人一旦有了欲望,就像犯了某种罪一样,会感觉难以启齿,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羞耻感。
比如有人特别不习惯麻烦别人,觉得因为自己的事请别人帮忙会有内疚感,会感觉特别不好意思。
我们总是下意识的认为,需求和欲望是一种带有原罪色彩的东西,要去克制。
所以,我们的文化氛围更崇尚的是无欲无求,觉得这才是一个人更高的境界,无欲则刚。
03
但是,当我们真的没有了欲望时,真的就会变的更好吗?
可能恰恰相反,当一个人没有欲望的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芳华》里的刘峰一样,他对周围人都很好,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会伸出援手。
确实,他看起来境界很高,好像可以只付出,不需要任何的回报,像雷锋那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无欲无求的人。
但在整部电影中,我们真的没有发现他什么时候真的开心过。
不仅仅是电影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香港的张国荣,人超好,虽然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在怀念他,夸他是一个像哥哥一样温暖的人。
但这样好的人,却一直遭受抑郁症的折磨,生活在痛苦之中。
04
为什么越好的人反而越不容易快乐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欲望。
他们对别人太好的另一面,就是对自己太不好。
越好的人越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即使是很正常的需求,他们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经常把别人的需求看的比自己更重要,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本能的先满足别人,然后才是满足自己。
当一个人总是压抑和忽略自己的需求时,在用进废退效应的作用下,外在的事物对自己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弱。
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一个人会失去感受和体验外在世界的能力。
当你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时,自身的活力就会消失,就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这时,一个人就会进入到一种很可怕的状态:快感丧失。
快感丧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没有自发的动力了,这不但有害,而且极其危险。
那些重度抑郁症的人,经历到的就是这种状态。
吃饭,工作,睡觉,出去玩,与人交往,这些原本想都不用想,凭本能就可以做的事情突然都不能做了,即使尝试着去做也会感到很吃力。
这就是没有活力之后的结果,非常痛苦。
05
所以,对于一个善良的人来说,如果你想活的更快乐一点,一定要学会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发自内心的那种,只要它不触犯法律,也不会伤害到别人,就不妨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追逐,去实现它。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完全沉浸在一件事情当中,几乎忘记周围的一切时,就感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
这些感受是好东西,它们会激发你对生活的好奇心,激活你追求更好生活体验的动力,让你变得更有活力。
所以,怎样才能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获得真正的快乐呢?
方法很简单:
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追逐你真正想要的。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