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7
最近有一则新闻震惊了我。有一个39岁的女人杨某,离了两次婚、独自带着女儿、不工作、生活靠啃老,有一天在没钱的时候向母亲要,母亲不给她,结果将母亲杀害。
随后杨某与7岁的女儿一起跟母亲的尸体生活了近两个月,最终被邻居举报,警方抓获了正在犹豫、准备自首的杨某。
但在法庭上,她谈起杀母的经历时,却特别平静。她说:“我没工作也没钱,就是想要钱,可她不给我。”
语气中没有痛苦、没有恐惧,也没有委屈,设想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绪都没有出现,她平静地说出了这番话。
有一种与父母的爱叫“不离不弃、相爱相杀”
我在想,她感到痛苦吗?
离异两次、独自带着女儿、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啃老、杀人……对一般人来说,这应该算是“痛苦”吧。但这种痛苦看起来却不那么平常。
我看到她是大专文凭,但她却没有收入,这其实还挺难的。比让一个不识字的人去赚大钱也容易不了多少。因为学了那么久、拿了个文凭,一般人怎么也控制不住想用文凭的动力。
除非她一直在潜意识中不断地暗示自己“我不能有过得好的能力”。
她选择用啃老、多次离异等这种近乎“变态”的方式去让父母不得不看到她的痛苦,如果一个人要用这种方式“被理解”,极可能是因为:从来不被允许表达过自己。
另一方面,一个明明有谋生能力,但从不工作,又没有去抢劫偷盗,却靠啃老过活的人,想表达的是什么呢?这仿佛是在用身体力行对父母说:“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们。”
而且,她还可以与高度腐烂的尸体生活在一起两个月之久,如果她对母亲没有爱是很难做到的。
但这个爱很奇特,我叫它“不离不弃”。
孩子表达情绪、感受的方式是跟大人学习和模仿来的,杨某的家庭很可能不允许用正常的方式表达跟父母的亲近,只能用极度痛苦的方式让自己被看到,而爱也只允许用“不离不弃”的方式来间接表达。
为何产生又爱又恨的纠结
我有一位这样的女性来访者,年龄超过35岁了,仍然跟父母住在一起,她即使谈了男朋友也有各种理由不结婚。
在生活里她经常感觉到母亲为她操办所有事情,虽然一边很享受,但一边又觉得完全不能自己做主。
比如母亲让她买这件衣服,但她觉得另一件好看,可母亲会坚定地让她选自己为她选的那件衣服。看起来这好像是件小事,但如果一位母亲在孩子35岁了,还将手伸到她能买哪件衣服这样的小事中去,这说明她跟孩子过于紧密了。
所以她们总因为这样的小事争吵不休。后来甚至在母亲随口跟她说一句“拿这个碗”、“这个杯子好看”等言语时都会激起她很强烈的情绪波动。因为每一句话都牵动了她既让想自己做主,同时又希望依赖母亲的神经。
人类驯养野性的动物时,养在家里,喂它吃喝,意味这是对它“好”。然而从动物本身来说它很可怜,失去了可以奔跑的能力、释放活力的原野。它被剥夺的是整个生命的表达系统。
被过分剥夺自我的孩子,无论这个孩子长到多大,都会习惯性保持孩子的样子。而且思维和行动不但无法成长,还会倒退,甚至随之变差。然而因为人想成长的本能还会在,所以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内心经常会出现很多冲突。
内在的一半会说:“爸爸妈妈,我要完全跟随你,听你的,这就是孝顺。”另一半在说:“我为什么要跟着你,听你的,我不能听自己的么,我不能自己独立么?
当内心的冲突过于激烈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这个人想去自杀或杀人。
后来在咨询中,这女性来访者说到自己这么多年来经常受伤、生病、身体差,对工作没有多少主动性和热情,而且是月光族,没有积蓄。
一开始她以为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差,但身边却不乏精力充沛,事业成功的同龄人。
然后她会发现,竟然潜意识里,她并不想选择更好的生活。因为当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丧失后,其实生命力也就会随之丧失,她渐渐觉得自己很多事做不到。
生命有它自己的功能。就像一朵花的功能是绽放和育种一样,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绽放和培育下一代。当功能丧失,生命就会感觉到没有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从现代心理学角度上分析,这其实属于“慢性自杀”。
不要堵住每个人的自我表达
再小的个体也渴望自己发出声音。
80后的父母在小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父母太忙,对他们的关注过少,所以容易在长大成家后将自己仅有的独生子女当成了他们补偿的对象。
猛烈地给予孩子填鸭式的爱和需求,所以家中的独生子女会更容易出现父母关系的问题。
如果孩子发出声音就代表了拒绝接受父母的给予。这会使父母有很强烈的丧失感和隔离感。
父母坚持要求孩子按自己说的方式去做,是为了移除丧失感和隔离感,那么他们就可以跟孩子紧密的连在一起了——从不离不弃到相爱相杀。
作为孩子,如果你存在无法表达的痛苦或爱,也经常感到内心冲突,要尽快学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正确的方式处理内心冲突的问题。
切莫相信很多问题通过时间就可以自己解决,时间能解决的问题微乎及微。
发出自己的声音,舍弃那些看起来不错的好处。比如杨某贪恋不用工作就可以有父母给钱、女来访者享受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等。成长定是要伴随不断的舍弃,舍弃襁褓的温暖,舍弃安全的港湾,舍弃过度的懂事等...贪恋这些好处会带来更多严重的问题。
但舍弃后你可以获得更加坚强独立的人格,和更加绽放的生命力。
作为父母,在孩子成人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能接受孩子跟自己越走越远,甚至是完全不属于你。
不要再自责自己没有为孩子做了哪些,这其实都是不愿意跟孩子分开的表现,而是要看看你今天又做了哪些,可不可以不做。
有依赖父母的孩子,就有依赖孩子的父母。觉察自己对孩子的依赖,当父母能放下自己的依赖时,孩子就能马上离开父母,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了。
最终,无论你认为他/她活得好坏,允许他/她活出自己的样子,这才是最好的父母之爱。
——北京心之爱心理工作室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