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的app排行榜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心声 | 本真的存在与非本真的存在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18

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陪伴你跨越生命的误区

今天分享的内容,来自于心之爱心理咨询师刘丽宇老师。

希望老师的分享可以让您为自己的心灵驻足片刻,开启一段成长之旅。


今天分享的是来自欧文·亚隆先生《直视骄阳》中的一段文字。欧文·亚隆先生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他擅长写作,创作了大量的以存在主义心理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直视骄阳》是其中的一部,主要探讨的是关于死亡焦虑。面对死亡,我们无法改变的是走向死亡的既定事实,而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拥有面对死亡的态度。

在书中,有一段关于本真的存在与非本真的存在的阐述,这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具体来说,非本真的存在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模式,你完全地沉沦于周围的环境之中,追究世间万物为何如此(如何); 本真的存在则是指欣赏存在本身,你将注意力放在存在本身的奇迹上,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是)以及真正的自我。

非本真的存在意味着沉溺于转瞬即逝的消遣,如美貌、风度、地位或名望;而本真的存在则意味着你不但觉知到存在与死亡,也对其他永恒不变的生命特性保持警醒,而且能够更热切、更乐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你会迅速承担起人类的基本职责,创造出一个投入、丰富、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

许多研究表明,直面死亡能够引发戏剧化的长久改变,这有力地佐证了以上观点。我曾与濒临死亡的晚期癌症患者密切接触,长达十余年,我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非但没有陷人麻木的绝望,反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改变。这些人放弃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屑之事,重新安排了人生的重心;他们主动选择不做违背心意的事情;他们花时间与至亲至爱更深地交流;他们对生命中原本平常的事物,比如变幻的四季、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节日或是新年的来临等等充满感恩。

许多研究还表明,这些晚期癌症患者不再对其他人感到恐惧,他们有勇气去冒险,而很少会担心被拒绝。我的一个病人幽默地说:‘癌症治好了神经症。’另一个病人则告诉我:‘太遗憾了!我直到现在,直到身体里长满癌细胞了才知道该怎么活!’”


欧文·亚隆先生通过他几十年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向我们阐示出,当我们的生活过于被一些外在的现实所干扰,我们的内心将会逐渐远离自己本真的存在。

非本真存在的现象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是常有的,比如,原本学习是一件让我们可以充实内在,掌握技能的事情,但在追逐精英教育的理念下,学习本身常常并不让我们感到愉悦,而转成为压力,甚至是负担;又比如工作中,当被大量的追求商业利润的欲望所支配时,我们无法安然享受于创造及成就的乐趣,而成为机械性的运转操作,日渐损耗着自己的热情。

在我们的日常被大量的非本真存在所占据时,我们开始迷失自己,与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或情感的联结越来越远,很多的情绪与精神上的困扰不断发生,有时我们会暂时地找到一些缓解自己焦虑及不安的方式,有时会习惯不断用一种新的缓解方式替代着旧有的不再起作用的方式,但始终都无法真正有效地帮助自己走出心灵的迷宫,长期反复地在不变的困扰中打转,无法走出来。


非本真的存在与本真的存在是一个事项的两个方向,其核心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它们彼此是辩证存在着的,我们不会完全置身于非本真的存在中,也不会完全置身于本真的存在中,会同时感知到两种的存在,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有所觉知,有所倾向,做出属于自己的相对灵活自由的转化。

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的选择与自己本真的存在越接近时,越容易感觉到内心的轻松与自在。但有时我们也需要对自己有所保护,选择在没做好准备时不去碰触内心的脆弱、悲伤、愤怒、恐惧等等不美好的感受,选择暂时的置身在非本真的存在中。

从非本真的存在转化到本真的存在需要一些勇气去面对内心所感知到的不美好,而一旦我们开始接受这些不美好就如同接受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一般坦然时,既有着人定胜天的不服,同时也保有着自己的谦卑与渺小,允许自己更接近于生命的真实,我们从中收获的将会是沉入心底的踏实与平和。

如果您对于内容有感悟,或疑惑的地方,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期待您的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