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4
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陪伴你跨越生命的误区
今天分享的内容,来自于心之爱心理咨询师张晓梅老师。
“它-我”观念是一种容易引起抑郁情绪的思维方式。下面分享的是一段英国心理学家保罗.吉尔伯特关于“它-我”观念的文字,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它-我”观念,并学会如何克服“它-我”观念给个体精神带来的不良影响。
希望老师的分享可以让您为自己的心灵驻足片刻,开启一段成长之旅。
“它-我”观念,即“只有将‘它’做好,我才能接受‘我自己’。”
“它”可以指任何你认为重要的事件。假如你是一个学生,“它”可能代表通过考试。你或许对自己说:“只有我通过考试,我才能接受自己,否则,我会恨我自己。”“它”也可以指应付家务或工作:“如果我能做好这些事,我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成功能导致自我接受,而失败会导致厌恶自己或自我攻击。
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我要与上次做得一样好。”然而,成功与失败对我们会产生哪些实质性的影响?如果你成功了,你就变好了吗?相反,如果你失败了,你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吗?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你的脑细胞都未因此而增加或减少。我们不会因此而多长一条胳膊或一条腿,甚至我们对音乐的品味也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我们存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当然,如果失败了,我们会失去一些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我们或许会为失去的东西而悲伤、失意。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种失望变成了自我攻击,认为不是我们的行为失败了,而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失败了,那么我们将很难摆脱它。
因此,有必要认识到,成败得失影响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会因失败而失望,但成败并不能改变我这个人。如果我们过分关注自己的行为,而不对内在自我感到满意的话,我们就会沉溺于对成功的渴求中。只有成功才能使我们感到好过,任何失败都会击伤我们,因为失败会导致我们自视甚低。
这并非是新概念,佛教徒及其他宗教教徒一直都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过分在意成败得失。
他们认为:“应当生活于这个世界,但不要占有这个世界。”这能使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贬低自己,我们就动摇了自己的生存基础。
或许你可以这样想:你的自我好比一幢房子,失败造成的失望就像暴风雨。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最好将门窗关严,而不应让所有的门窗都敞着,任凭其遭受侵袭。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应当区分对行为的评判与对自我的评判。你的行为或许未如你所愿,但这并不能改变你作为人的本质。
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或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表示失望,但我们不能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将自己评价为好或坏、有价值或无价值。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等于将自己非人化为市场里有价格的商品。我们对自己说:“如果我做得好,就值得人们珍惜;否则,我就是无用的垃圾。”然而,我们并不是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高级复杂的生命实体,像评价物品一样评价我们自己,是很危险的。
如果您对于内容有感悟,或疑惑的地方,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期待您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