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7
本文作者:一苇渡航
来源:读者新语文(id:duzhexinyuwen),经授权转载。
努力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01变形的爱
电视剧《天道》中的男主角曾经这样对自己的母亲说:
“妈啊,如果你养儿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你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生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海深比海高,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
说完这段话之后,男主角被母亲和亲戚骂作不孝之子。
这段话虽然扎心,但细品起来却发现这样一个残酷的真相: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有养育的责任和义务,不履行,就是遗弃,所以,养育不是恩情。同样,子女赡养父母,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把最好的都留给你,你就得听我的话,不听话就是不孝顺。”
“我把你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受了多少罪,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为了你,为了这个家,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你怎么能对不起我。”
心理学家说:那些过度强调付出感的人,潜在的含义就是在索取和控制。
很多父母一直把自己的付出当作对孩子的爱,然后再以此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种爱是自以为是爱,但其实不是真正的爱,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绑架的“爱”。
那么这样的情感绑架从何而来呢?
02情感绑架产生的原因: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首先且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但很多人觉得孩子是父母婚姻的结晶,生产于母亲,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作为父母可以随意地操控孩子的人生,决定他们的命运,将自己没能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们成长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电影《囧妈》中男主角徐伊万阴差阳错陪妈妈一起搭乘六天六夜的火车。30多岁的伊万,在妈妈卢小花眼里完全就是一个婴儿,卢小花甚至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给儿子喂饭喂水......事无巨细,有操不完的心。
卢小花因为离异把孩子当做唯一支柱和生活的意义,对儿子的工作、生活、家庭各个方面以“爱的名义”插手。
她理直气壮的理由就是:你是我生的,我为你付出了所有,我的感觉就是你的感觉,所以我说的全对,你必须听我的。
武志红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他自己。
这世间有很多没有成为“他自己”的孩子,这种畸形的爱,让很多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面目全非。
03被绑架的孩子最终都怎么样了
一是逆反,亲子关系糟糕。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承受对父母的“亏欠”。反复向孩子“倒苦水”,很可能将孩子逼向另一个极端。
电影《伯德小姐》中的伯德,终日被妈妈抱怨,忍无可忍之下对妈妈说:“你说吧,养我到底花多少钱?我长大会赚很多钱,开一张支票还你钱,再也不用跟你说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的爱,在孩子眼里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往来,亲情不复存在,不是孩子不懂得感恩,而是此时,父母的爱于她来说成了一种情感控制的筹码。为了摆脱控制,伯德小姐才对这场“交易”明算账。
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该只有冷冰冰的交易,爱,才是维系一切的基础。
二是养成讨好型人格。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讲述了女主角小凪的成长经历。小凪从小就被妈妈逼迫做不愿意的事,而且绝对不允许拒绝。
一旦拒绝,妈妈就开始情感绑架。小的时候,妈妈煮了一堆玉米棒放在她面前要她吃掉。她有密集恐惧症,闭着眼睛,不敢直视玉米。
妈妈看她不吃,就拿起来,哐地一声,直接倒进了垃圾桶。还说:“好可怜的玉米啊,都被小凪害死了。”这次之后,在妈妈面前,小凪都装作一副喜欢吃玉米的样子。
爱父母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让父母开心,孩子常常会压抑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听从父母的安排。就这样,她从小就学会在自己的地盘上退让。
长大后她委屈,但她不说;她想要,但她不问,更不争取。她的所有精力,都用来迎合与附和,根本顾及不了自己,成为一种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而这种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感淡漠。对这些人来说,最简单、最省事、最低成本的人际交往方式是:不得罪你,最好让你高兴,接着赶紧走开。让你满足,也让你闭嘴。这就是典型的:讨好你,但是不在意你。
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不会有较为成熟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处境艰难。小凪因此吃尽了苦头,男友离她而去,同事个个嫌弃孤立她,活的沉重无比。
04怎样正确传达对孩子的期许
一是停止对孩子进行情绪性批判。不要再对孩子说类似这样的话:“我为你付出这么多……”“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如果当初不是为了你,我就……”
这些话只传达了一个意思:我对你这么好,你却如何如何。
对待孩子的问题一定要就事论事,让事情回归本来的样子,才能让孩子知道如何改变现状,避免陷入深深的内疚、自责中。
二是鼓励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做得更好。台湾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在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告诉父亲自己要去流浪。
刘墉就对儿子说:“好!今年暑假交给你自己,你自己去找吧!正巧,今年要为台南的德兰启智中心募款,你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参加活动。你不必再跟我一起演讲,完全自己挑大梁!你也不用住在家里,自己去找地方住!”再强调一句,“去不去也由你自己决定,跟我无关!”
后来刘轩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同时也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是一个典型的跨界全能型人才。刘轩在评价自己的父亲时说的最多的就是:他在保护我安全的范围内让我成为了我自己。
一对父子两代人,亦师亦友,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理想状态的亲子关系。
希望孩子做得更好,最好的方法不是刻意感动,而是切实可行的帮助和热情洋溢的鼓励。
三是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父母不能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能为了孩子盲目牺牲自己,背负着父母牺牲的孩子不会快乐。
如何过好这一生,父母是最好的示范。比如:永不放弃自我成长。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给他灌输什么,而是他能从你身上看到什么样的活法。你热爱生活,孩子也会过得诗意;你活得丰盈,孩子也会努力绽放。父母有多懂生活,孩子就有多爱生活。
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纪伯伦的《论孩子》里有这样一段话:“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为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蔽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亲子一场,爱,不是控制,而是尊重与平等、爱与自由。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别让自己的付出,成为“绑架”孩子自由成长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