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的app排行榜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我是你爸,你有什么隐私?”:毁掉一个孩子,做“天眼”父母就够了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17

作者:扶桑

本文转自公众号: 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你被亲生孩子举报过吗?警察专程来家里协调那种?

前段时间,一位来自江苏的爸爸就因为在儿子卧室装摄像头,被14岁的儿子报了警,还“荣幸”登上热搜。

原来,这位爸爸在外地做生意,因为担心儿子玩游戏影响学习,索性装摄像头来进行监管。

儿子反抗无效,只好求助于警察。

面对警察的盘问,孩子缩着身子站在角落里说,父亲装监控控制他,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话音刚落,爸爸就怒气冲冲地怼他:“我监控监视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不可以监控你?”

对于父亲的言行,网友们褒贬不一。

有网友说,父母为生活奔波顾不上孩子,装监控也是无奈之举。

有网友说:在孩子卧室里装监控,连换个衣服都在父母的眼皮底下,这跟裸奔有什么区别?父母这么做,既没有尊重孩子的隐私,也没有给予孩子人权,是在把孩子当宠物养。

不可否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许多“力不从心”,太多“迫不得已”。

但通过侵犯孩子隐私来达到教育目的,实在有些病急乱投医。

窥探一旦上瘾,后果不堪设想。


· 01 ·

“天眼”窥视下的孩子,

一生都活在黑洞里


知乎上曾有个问题:不被尊重隐私的孩子,长大了都怎么样了?

在众多“血淋淋”的回复中,一位网友的经历尤其让人心疼:

我妈有一双“天眼”,它无处不在,时刻窥视着我:

她偷看我的日记、截我情书、怕我早恋偷偷跟踪我;

她当着亲戚的面评论我身材,还说,“看着矮,都来月经了”;

她擅自卸了我的房门锁,还曾几次在我换衣服时突然闯入……

而今,我已经30 了,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问题大人”:我不仅敏感自卑,不容易相信别人,对父母、爱人也感情疏离。

生活中,我常有“被害妄想症”,每当有人多看我一眼,我都会紧张不安;当有人不小心翻找东西时,也会非常抗拒,年少时那种“被妈妈扒光了衣服扔在街口”的羞耻和窒息感不时袭来,让我陷入恐慌和抑郁。

一个从小没有隐私的孩子,何其可悲!而悲剧的根源,竟是最亲密的家人的窥探。

心理学表明:2-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并逐渐形成了他人不可侵入的内心空间。在这个秘密空间里,孩子将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逐渐走向成熟。

隐私被侵犯的孩子,如同被强行掰开的蚌壳,被迫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裸露给人看,难堪和伤痛不言而喻。

据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时期被父母过都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会造成终生的伤害,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论在哪个阶段,幸福指数都更低。

伤害远远不止于此。

触犯隐私的行为,还将导致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边界受到侵犯,这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和不安全感。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水平会越来越低,甚至难以建构完整的自我,变得敏感、自卑、充满戒备,还有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越矩,就像一把隐形的刀子,一点点剜去孩子的“自我”,让生命失去活力,无法成为独立的“人”。

父母的“天眼”,最终成了吞噬孩子的黑洞。

· 02 ·

渴望开“天眼”的父母,

心里住着一个“魔鬼”

多数人在年少时对这种行为恨之入骨。

可为什么成为父母之后就失去了方寸,没有了界限感?

1. “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疫情期间,日本知名小提琴家高嶋知佐子,在接受采访时语出惊人:

她先是爆料14岁的大儿子有自慰倾向,又戏谑11岁的小儿子偏爱《海贼王》里娜美那样的波霸女孩。

现场嘉宾笑成一团,屏幕外的我,却倒吸一口凉气。

青春期的孩子,对身体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很正常,妈妈没有加以引导,不仅窥探,还将孩子的隐私作为博眼球的工具,何其可恨!

这类父母常说“你都是我生的,有什么我不能看?有什么不能说?为什么不能干涉?”

在他们心里,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非独立个体。

他们随心所欲,却将孩子禁锢在自己的认知框架内,很少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2.“我是为孩子好”

还有一些父母,或出于教育焦虑,或对孩子不信任,以窥探之名控制孩子。

在美剧《黑镜》中,小女孩sara的妈妈出于安全考虑,找科技公司在孩子大脑中里植入了一枚芯片。

这枚芯片,让妈妈不仅可以掌握sara的一举一动,还能开启滤镜功能。

只要出现让sara紧张的画面,比如恶犬追咬、同伴受伤、家人去世等,滤镜功能就会自动打上马赛克,让孩子的眼中变成模糊的画面。

妈妈以为只要清理“障碍”就能让孩子安全健康的长大。

没想到,却让sara变成一个活在真空世界,没有生活常识、没有感知力和判断力的怪胎。

哲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作是错误的。

“你还小,我是为你好!”生活中,多少父母正以爱之名,错把控制当作管教,错把越界当作爱,剥夺了孩子选择权,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让孩子的生命萎缩,更戳伤了亲子关系。

这些侵犯孩子隐私的父母,就像心里住了个魔鬼,魔力操控着他们,让他们做出越矩的行为而不自知。


· 03 ·

守护隐私权,

还给孩子一个“安全岛”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尊重孩子,最基本的便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把生命的钥匙归还到孩子自己手里。

那么,如何守护好孩子的隐私呢?

1.放下窥探欲,保持界限感

叔本华曾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保持适当界限感,让人和人之间觉得舒服。而在亲子之间,父母的界限感,更是孩子的安全感。

台湾作家刘墉在儿子青春期时,特意给儿子的房间安装了一道门闩。

其他家长对此感到诧异:青春期是孩子变数最大的时候,难道不该更为关注吗?

刘墉却说,“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隐秘世界,总是提心吊胆,怕随时有人进来,潜意识的伤害很可能影响一生。”

一道小小的门闩,给予了孩子行动的自由,一个独立的空间,也给孩子安心存放隐私的通行证。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举止有些“异常”,或者不小心撞见了“不得了的小秘密”,试着放下窥探欲,让子弹飞一会。

尊重孩子的隐私,留给孩子自处的空间。


2.和孩子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

马伊琍在做客《朗读者》时谈到,父母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非常信任自己。

高一时,老师跟马爸爸告状,说她和多名男同学早恋。

马爸爸没有急火攻心,而是平静地让老师写下同学名字。

见到勉强才写了一个,马爸爸说,“老师,我不跟你说了,我的女儿我最了解她,我还是跟校长去说吧。”

爸爸的信任,让马伊琍心生感激,也暗自下决心,要表现得更好,不辜负父母的期待。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中的定海神针。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隐私不张扬;孩子遇到“麻烦”时,不急于下结论,当我们选择相信孩子,孩子自然会主动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秘密,牢固的信任关系也随之建立。

如果说爱是一种本能,那么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则是一种修养,也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去学习的事。

· 04 ·

爱默生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家,不是伤人的地方;父母,不该成为孩子的防范者。

为人父母,与其做“窥探者”,不如当孩子生命中的“掌灯人”。

尊重孩子的隐私,放下手中的特权。

少一点窥探,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干涉,多一点信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掌起黑夜里的灯火,放手让孩子去创造,去开拓,去乘风波浪,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当我们不再高高在上,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来看待,我们必将走出教育的误区。

孩子,必将成为“自己”!


作者:作者简介:扶桑:一个热爱文字的敏感者,一个和孩子斗智斗勇的二宝妈。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gcocp2014),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买球的app排行榜,你并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