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的app排行榜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亲密关系里的这个4个雷区,你踩了还是挖了?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7

作者:meiya

来源:公众号:meiya(id: onestepup)


亲密关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哈佛大学做了一个7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你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你的身心都会更健康。你会感觉没有那么孤独,你的身体会更长寿,你的大脑的记忆力也不容易衰退。

那有没有让亲密关系变好的科学方法呢?有的。今天我先分享4个能让亲密关系变好的方法。

第一个让亲密关系变好的方法

认识你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以及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其实单单这一点,就可以写上一万字,但今天我抓重点讲。

有人说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达90%,如果谈到原生家庭对我们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影响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依恋类型。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提出了依恋理论。

另一个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做了陌生情景实验,看看婴儿和母亲分离之后的反应,基于婴儿的反应,提出了依恋的类型。后来,人们发现,成年后,人们对于伴侣的依恋风格,和儿童期的依恋风格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根据依恋特质的不同,我们将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安全型的人会感觉自己容易与别人亲近,也容易和别人互相依恋。他在亲密关系中不担心遭到伴侣的抛弃,也不会因为伴侣与自己关系太过亲密而感到紧张。

回避型的人和别人亲近会让他感到不自在。他很难完全信任别人,也不愿依靠别人。如果别人和他太亲近,他会紧张。他对于恋人想要更亲密的要求,会比较不耐烦。

焦虑型的人他喜欢亲密的关系,可是别人似乎对这种亲密不太喜欢。他会经常担心恋人不爱自己,担心对方会和自己分手。他很渴望完全融入恋人的生活,但是这种想法让对方感到害怕。

在临床咨询中,常常看到焦虑型依恋的女性和回避型依恋的男性进行配对,他们彼此吸引,但又冲突不断,他们在关系中常常上演一个追一个逃的剧情。

基于测量的结果,在成人中,约50%的人是安全型,25% 的人是回避型、另有约20%的人是焦虑型。剩下5%的人是混乱型,就是说他们在关系中有回避也有焦虑的行为表现,比较混乱不稳定,这类人通常比较少。

那搞清楚我们的依恋类型有什么作用呢?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理解自己,理解你的伴侣,然后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那些在关系中各种作,没有安全感,经常要别人做各种事情去证明很爱他的男人或者女人,往往都是焦虑型依恋,他们的伴侣容易因为受不了他们的作而离开他们。

比如一个焦虑型的女性,明明男朋友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行为,她却总是担心男朋友会离开自己,会劈腿其他女生。如果她清楚这是自己的不安全依恋,她的头脑就可以变得更清醒一些,行为就变得不要那么盲目,会控制自己在关系中各种作,比如反复查对方的手机,总是做一些事情试探对方爱不爱自己等。这样她的亲密关系就可以更顺利,维系得更长久。

再比如,你的男朋友或者老公,他不愿意走在路上拉你的手,不喜欢经常和你亲亲抱抱或者他不愿意和你在沙发上搂着坐两个小时,但平常他对你挺好的,那并不代表他不爱你,很可能他是回避型依恋,太过亲密的行为他受不了。


认识我们自己对我们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

你认识了自己,你就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部分,什么是别人的部分。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投射,所谓投射,就是一个人把自己心里的内容和感受,投射到外部世界。

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有一个读者加了我微信,她想朗读我的文章,做成音频,放在我的微信公号上,我答应了,说,下周我写好新文章发你,你再录。那天是周六,过了三天,周二的时候,她发我微信,有点生气地说:如果你觉得我不合适不想让我录,就和我讲,不要让我一直等,尽管不认识,你也要和我有个交代。

我一听,便给她解释:我的文章还没有写好,写好就发你,我并没有觉得你不合适。你也不用一直等我,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这虽然是个很小的事情,但是以小见大,我看到,她把对人的不信任感投射给我,觉得我会欺骗她。实际上,那天我在写文章,第二天写好了就给她了。

后来,她告诉我,自己之前发生了一些事情,有些阴影,导致对别人不信任,对自己也不够自信。

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安全感,对别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他把这个部分投射出来,在关系中就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别人。那就会影响他和别人的合作和相处。

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充满了大量的投射。你投射给别人的,别人投射给你的,投射无所不在。 你心里有什么,就会向外投射什么,如果没有对自己有觉察,我们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遭遇很多的痛苦。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叫:认识你自己。

你对自己有了认识,才能够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行为,而行为的改变,就会带来关系和生活的改变。

第二个能够促进我们亲密关系的方法

学会好好说话。

在谈好好说话之前,我们先说说不好好说话是怎么样的。

心理学家戈特曼观察了700对夫妻,提出了婚姻沟通中的消极互动模式,被称为四大杀手,分别是批评、鄙视、辩护、冷战

批评,或指责。这跟平日生活中夫妻之间的抱怨不太一样,抱怨只涉及配偶做错的具体事情,比如:“下大雨了,我没带伞,晚回家,你也不知道问我一下?”

批评则是对配偶的性格或个性所做出的负面的评价。如“你怎么这么蠢?”“你太不负责了。”
鄙视或蔑视,骂人、翻白眼、讥笑、挖苦和不友善的幽默等都是鄙视。“哼,你懂什么”。“人家隔壁老王一个月赚5万,你怎么才赚8千?”这些就是鄙视。

任何形式的鄙视都是4大杀手中最能毒害夫妻间关系的,因为它表达了人的厌恶之情。让配偶知道你讨厌他,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鄙视必然会导致更多的冲突,而不是和解。
辩护,在夫妻的冲突过程中,受到指责的一方,常常会做出防卫的姿态,但这并不会对事情有任何的帮助,进攻的一方不可能因此而退让或道歉,这是因为,辩护实际上是一种责备配偶的方式。实际上你是在说“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辩护只能让冲突升级,这正是它致命的地方。

比如空调坏了,说好了丈夫找人修,结果他没修,妻子指责丈夫没有做这个事情。丈夫辩护说:为什么要我找人修,你就不可以自己找人修吗?我也很累的。这个时候妻子也容易陷入辩护之中:就你累,我难道不累吗?两个人可能就会大吵一架。

最后一位杀手是冷战。用不和对方说话的冷暴力的方式攻击对方。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冷暴力的亲密关系中,他的内心感觉会很痛苦。

如果你的亲密关系中频繁出现这四种消极的互动模式,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信号,需要你要重视。

戈特曼根据这些杀手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来预测关系的走向,他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0%。

那抛开这四大杀手,要好好说话,积极沟通是怎么做呢?

我经常教来访者的方法是这样的三步法:

1、描述事实。

2、分享感受。

3、表达需求以及提出期望。

比如丈夫晚回家,有的妻子可能就语带嘲讽地说:你也不看看现在都几点了?你还知道有个家啊?是不是外面比家里好,外面既然那么好,那你还回什么家啊?

那用我们用三步法怎么说呢?

你快12点才回家(描述事实),我有些着急,也有些担心你(分享感受),如果你早一点回家,我会感觉更踏实更安心,(表达需求),下次如果要晚点回来,你提前和我说一声,让我安心,好吗?(提出期望)。

第三个能够让亲密关系变好的方法

正面解读或者说积极诠释伴侣的行为。

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彼此关系不好的家庭,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充斥着大量负面诠释对方的行为。

比如孩子吃完饭,回到自己房间,把房间门关上,父母会认为孩子在乱发脾气或者试图挑衅父母。丈夫忘记倒了垃圾,妻子就认为丈夫是偷懒,逃避家庭责任,把倒垃圾的事情故意丢给自己。妻子关门的声音有点大,丈夫就觉得妻子在乱发脾气。

相反,关系好的两个人,无论是父母和孩子,还是夫妻之间,他们对彼此的行为更多的则是正面的诠释。比如,说好今天要给汽车加油,妻子忘记了,丈夫会解读为她太忙了,而不是她故意不去。孩子在画纸上画画,结果把桌子都涂满了颜料,不是孩子恶作剧,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只是他觉得这样比较好玩,或者画着画着忘记了“不能在桌子上乱涂乱画”的规则。

因为关系不好,才负面诠释,还是因为负面诠释,所以关系才不好,这是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其实,我们偶尔对对方的言语或者行为进行负面解读和诠释也不要紧,毕竟人与人之间要百分百理解很困难,误会误解总会存在,并不一定破坏关系,但是日复一日大量的负面诠释就容易导致关系不好,因为量变会达到了质变。

有句话说:同样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的是“只剩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的则是“还有半杯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与我们的心态是否乐观、积极有关。

同样的,想要在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正面诠释,需要我们自己先拥有正向、积极的思维方式。而正向、积极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培养的。

我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

10年前的自己,因为受原生家庭喜欢挑剔、批评的沟通方式的影响,当时的男朋友(后来的老公)送豆浆机给我,我心里想的却是:这人怎么不送我项链、包包这些漂亮的东西,送我这么土的礼物?真是不解风情。

当时的我,完全看不到对方对我的在乎和爱意,看不到对方送我豆浆机背后是希望我早上可以喝上热腾腾豆浆,变得更健康的祝福和关心。

但是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我现在可以变得更正面,常常能看到对方行为后面的善意美意。

所以,我相信,任何人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练习,都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正面和积极。

生活不可能只有阳光,没有阴雨。沟通中也一定会有负面诠释的时候。

在亲密关系的沟通中,当一方负面诠释的时候,另一个方在沟通中的责任是进行澄清和解释,听了澄清和解释,负面诠释的那一方要试着选择信赖。

比如,我有一个读者,丈夫出差在外面,两个人视频聊天,妻子因为看了网络上的新闻,就和丈夫聊出轨、离婚之类的话题,丈夫聊着聊着就不怎么高兴。

妻子问:怎么呢?丈夫说:你一直和我聊这些话题是不是不相信我,觉得我也会出轨?妻子就进行澄清:不是啊,我今天因为看了这个新闻,就想和你随便聊聊,并没有别的意思。这时丈夫选择相信妻子的解释,误会就消除了。这就是很好的循环,负面转成了正面。

但是,生活中常常是一方澄清了,另一方就是不相信,比如,当男人说:“我刚才给我妈夹菜,没有给你夹菜,并不是故意想气你,要在我妈面前给你难看,而是我妈难得和我们吃一次饭。”女人可能会说:“我才不信,你就是想在你妈面前打击一下我。”然后,两个人可能就会吵起来。

这就是沟通不畅。当类似这样的沟通在关系中越来越多,误解也会越积越多。当这些负面的误会变得难以澄清,彼此的爱意与信任就会越来越少,于是,沟通愈加困难,关系随之出现问题。

所以,关系中的正面诠释是非常重要的,试着去正面解读对方的行为,你自己的心情容易放松,对方与你的沟通,与你的关系也更顺畅。

遇到误会,尽量去澄清,去把负面转正面,两个人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好。生活不可能完美,关系也不可能完美,一定有好有坏,但是坏的不能太多,太多了关系就会出现问题。

第四个让亲密关系变好的方法

建立健康的心理疆界

所谓健康的心理疆界,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一个界限,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有一个恰当的距离。可以用细胞来比喻,健康的细胞之间会有半透性,这就是心理疆界,碰到养料,细胞膜打开,碰到毒素,细胞膜关闭。当细胞之间缺乏心理疆界的时候,就是癌细胞要扩散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像细胞,健康的心理疆界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疆界的问题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你和我是一体的,而我是那个主体,你要为我而活。

举个例子,有本小说叫《无声告白》里面的妈妈自己一直想当医生,但是后来因为结婚生子放弃了学业。有了孩子之后,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她学业优秀,将来当医生。最后这个女儿受不了这样大的压力,投湖溺水身亡。

这其实是亲子关系中,典型的缺乏心理疆界的表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然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个问题在很多家庭里面都有出现,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缺乏界限,控制欲就比较强。比如,父母自己落榜北大,有了孩子之后,就逼孩子考北大。比如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妈妈都冷了,你怎么能不冷呢?还有最近大火的《隐秘的角落》妈妈觉得牛奶不烫,你怎么能觉得烫呢?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也是很多父母逼迫孩子选志愿的时候,逼孩子选择父母认为好的志愿,而不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志愿,这样的行为其实是极大地伤害到孩子的自主性和动力。

不健康的心理疆界还有一个极端是你和我是一体的,但是你是主体,我是为你而活。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来访者,男性,爸爸早逝,妈妈和他相依为命,他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等到儿子长大谈恋爱的时候,谈一个对象妈妈就不满意一个,各种理由拆散他们的关系,比如八字不合,长得太瘦,不是同一个地方的人,最后这个儿子就再也不找女朋友了,一直单身,情绪也变得很暴躁,工作也搞不好。因为他看不到自己人生的希望,觉得自己后半辈子要为妈妈而活。

一个人为你而活其实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他之后一定会寻求补偿,补偿自己失去的东西。就像这位妈妈,之前为儿子而活,然后就要求儿子为自己而活。

自己为别人而活,或者让别人为自己而活,都是不健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为自己而活才是最健康的。

所谓的健康的心理疆界,就是我们在关系中,有清晰的界限,大家都是独立的,各自为自己负责,分清楚这是谁的事情,谁的课题,谁的课题谁负责,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比如一个人冷不冷,饿不饿,是他自己的事。

再比如一个人的恋爱、职业的选择都是自己的事情,应该他自己说的算,而不是被父母或者伴侣干涉。

当一个人有健康的心理疆界,用上海的话说就是拎得清,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别人的事情他不会瞎逼逼,那他人际关系的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让亲密关系变好的四个方法:

  • 1. 去认识你自己,看看自己的性格特点,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有哪些,让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更有觉察。

  • 2. 学会好好说话,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最后表达需求和期待的方式来沟通,而不是批评、鄙视、辩护、冷暴力。

  • 3. 学会正面解读或者积极诠释对方的行为,让自己拥有一双扫描善意的眼睛

  • 4. 建立健康的心理疆界,捍卫自己的边界,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也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作者简介:meiya,畅销书作者,心理咨询师,六年心理咨询经验,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改变,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等多部作品。公众号:meiya(id: onestep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