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4
有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天会说出7000个字,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鼓励性的。
在生活中,隐蔽的言语暴力屡见不鲜: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任意打断……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其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今天,小编为你带来”非暴力沟通”,
希望能帮助你让沟通成为心与心的桥梁。
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又叫“爱的语言”,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于1963年提出的,教我们如何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来减少人与人之间因为语言造成的伤害。学会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尊重与倾听他人,最终与他人“和谐相处”。“非暴力沟通”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为何“非暴力沟通”会有如此大的魔力?
我们该如何将其应用在生活中呢?
非暴力沟通四部曲
01
“观察”代替“评判”
妄加判断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犯的毛病,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别人“贴标签”。“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就很容易只注意到批评的信息,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反抗对方表达的意思。而观察是对看到的事物,只描述现象和结果,不带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评判标准。
比如孩子不写作业,父母就会说,“你就知道玩,从来没有按时写作业”。当听到父母这么说时,孩子常常会有难过或是愤怒的情绪。原因就在于,父母用批判的方式来跟我们沟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听话”。而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我发现你从放学回来到现在,玩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你的作业是不是还没有做呢?”孩子听到父母的反馈,也会下意识地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开始就想与父母顶嘴。
其实,在沟通中,往往情绪的能量会大于信息的含量。其实,当我们把批判性改成观察,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只是稍微转变,就能让人更容易听进去。
02
表达感受,不说想法
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真实地说出你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是什么,不要带上评价或批评。把“我觉得/我认为”改成“我担心/害怕”,能让对方更容易理解你的感受,知道自己以后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感受并非无关紧要,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当下的感受,才会让沟通更加顺畅。
表达正面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欣慰、踏实等等;
表达负面的感受:害怕、担心、着急、紧张、失望等等。
03
表达需要,不提要求
需求是感受的来源。其实每一次情绪化的行为,不论是争吵,冷战还是抱怨,指责,都隐藏着我们自己内心当中真实的,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感受会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真正来源,其实是我们内心的需求影响了我们的感受。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的表达方式来认识自己感受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批评其实暗含着期待,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负面感受归因于外部,通过批评的方式表达,那么对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抵抗反击,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明明心里是为了对方好,可刀子嘴一说出来,却会引起对方的反驳。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往往会得到他人积极的回应。
当我们作为倾听者的时候,也可以多去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体会对方话语里面背后的真实需要,再有针对性地满足对方。
04
只请求,不命令
明确说出你希望对方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或行动,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请求是可以不被满足的,是不予批评和指责的。但是如果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对对方批评或指责,这就变成了“命令”,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尝试把“你应该”、“你就要”、“你必须”改成“我希望”、“可不可以?”、“好不好?”,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我们通过命令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是反击。所以,将自己的请求尽可能的清晰化、具体化,会更有利于对方理解你的需求,更有可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总的来说,“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转变,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和尊重他人,把“爱”融入我们的生活。选择非暴力沟通,意味着我们选择让尊重,理解,欣赏成为生活的主导,用爱的语言让生活多些温暖和幸福。
图文来源于网络,正规买球app排行十佳平台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正规买球app排行十佳平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