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球的app排行榜

公益心理热线010-51296476
广告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熊孩子是惯出来的!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2-24


现实生活中,家有“熊孩子”使父母焦头烂额的不在少数。从表面看,那些天天在学校“惹事”的孩子不是“捣蛋鬼”,就是“小暴君”,不是“抢玩具”、就是“抡拳头”,要不就搞恶作剧。


当孩子突然间开始出现一些暴力行为时,父母总是万分苦恼:


小时候的行为延伸到长大之后那该怎么办?该怎么制止?

我能打孩子吗?我的孩子被打了,该怎么办?我的孩子经常打人,该怎么办?

我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去处理自己和“暴力”之间的关系呢?



1

什么是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就是说:当宝宝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说他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体上就会出现进攻、侵犯或者语言上的攻击、侵犯的行为。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的各种冲突,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整个0到6岁的期间迅速增加。


4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但在此后会逐渐减少。


幼儿期间的这个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经常生气,乱发脾气。


2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频繁的攻击行为


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

年龄幼小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对自我、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无法辨别是非对错,不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所以,当他们从游戏、影视、动画中看到那些貌似有力量的暴力镜头时,就会不自觉地模仿。




内心的匮乏感导致了攻击性向外

孩子如果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匮乏的。当这类孩子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父母是没有能力引导孩子走出困境的。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说教、控制,甚至逼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孩子就会感到愤怒、压抑,当他找不到发泄的渠道时,攻击性就会向外,所以哭闹、打人或者发脾气等攻击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种保护自己的防御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很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既缺乏耐心、也缺乏爱心,他们往往会把职场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这样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传递,便会产生“踢猫效应”。


这类父母往往非常情绪化,会为了一点小事就责骂、甚至体罚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承接并习得”了这种暴力的应对方式。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用自己习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攻击性行为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3

应对攻击性行为的4项基本原则


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只是停留在问题层面,而不去帮助孩子探寻背后的原因,寻求科学、有效的办法改善孩子的行为,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学习困难、社交障碍、品行障碍等。那么,父母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该如何应对呢?


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尽量不要暴粗口话。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采取说理讲道理的方式解决。千万不要在自己高兴的时候,对孩子过分溺爱;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又对孩子拳打脚踢。尽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可以预防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喻成一棵树的成长,那环境就是这棵树成长的土壤。年纪尚小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有些攻击性行为是环境塑造的。


父母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及时发现孩子自身的兴趣、特点,并为其开辟一块独立的活动空间,孩子便有了发展自我的机会。比如:专门设置一个读书角、设计一个小型的儿童乐园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为孩子准备一些绘本、玩具、小型乐器等。

这样做一方面在空间上隔离了孩子与电视、手机、游戏的距离,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替代性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感及掌控感,既能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锻炼他们的计划和决策力。


引导孩子学会发泄负面情绪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体会到烦恼,遭遇到挫折,由此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但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这时父母的合理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父母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其自控力

孩子不知道面对冲突如何正确处理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扮演那个被推倒的小伙伴,父母一方扮演孩子,让孩子感受对方的情绪,这时如果孩子能够深度思考,就可以体会到攻击性行为给他人造成的负面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这样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还能做些什么?那就是为孩子的成长、学习助力,做孩子成长的助力者。


文章来源网络

"));